新加坡华语资料库

本资料库收录了具有文化、历史或情感意义的华语词汇。这些词汇是新加坡人过去或现在的生活用语,有的见于印刷媒体,有的则在日常对话中使用。

gòu

Build-To-Order (BTO) Scheme

Social

社会

Social

Share via

Build-To-Order (BTO) Scheme

Share via
Social

社会

Social

释义

名词

一项预先让购屋者知道组屋的确切地点、押金及房式的售屋制度。

由来
  • 新加坡建屋发展局(Housing and Development Board)在 2001 年 4 月 15 日实行预购组屋制度,作为销售新组屋的概念。
  • 预购组屋制度的实行是为了取代登记购屋制度(Registration for Flat System)。后者于 1994 年 10 月1日实行,提供购屋者申请未完全发展组屋区内的组屋。与预购组屋制度相比,登记购屋制度仅提供购屋者组屋大致的区域,主要划分为北区、东北区及西区,购屋者也无法掌握竣工时间、押金等讯息。
  • 在预购组屋制度下,当局只会在预订数额达到 70% 的情况下才开始兴建组屋,由此让当局可以更好地的拿捏新组屋的所需数量。
  • 在预购组屋制度下,新组屋的平均等候时长是四到五年左右。这取决于个别项目的属性,例如:单位数量、设计、工地情况和限制等。
  • 申请预购组屋的条件包括:申请者必须是年满 35 岁的单身人士或年满 21 岁的未婚或已婚夫妇、寡妇、孤儿及单亲父母,而且必须符合公民身份,方可预先订购房子。
  • 2020 年,在婚姻和家庭成立率提高的情况下,预购组屋的需求增加了 70%,申请额也达到了 87,800 份。
  • 为了让首次申请的人士有更高的机率请到组屋,建屋局调整了优先制,为他们预留了更多的组屋单位。
例句
建屋发展局每年的 2 月、5 月、8 月和 11 月会在数个住宅区推出预购组屋供公众选购,若一个项目的需求超过 70% 就会开始兴建。(《联合早报》,2/1/2021)
相关资料

1990 年代,房屋市场繁荣,建屋局为了满足房屋需求便兴建了更多的公共组屋。但在 1997 年,因受到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,组屋需求大跌,导致建屋局花了超过五年的时间才把剩余的 31,000 组屋单位卖出。

参考资料
REFERENCE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