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加坡华语资料库

本资料库收录了具有文化、历史或情感意义的华语词汇。这些词汇是新加坡人过去或现在的生活用语,有的见于印刷媒体,有的则在日常对话中使用。

lǎo

shā

Lau Pa Sat

Places

地理相关

Places

Share via

Lau Pa Sat

Share via
Places

地理相关

Places

释义

名词

新加坡历史最悠久的小贩中心,位于中央商业区。

由来
  • 建于 1825 年的老巴刹原称为直落亚逸巴刹(Telok Ayer Market)。“巴刹” 音译自马来语的 pasar,指菜市场。
  • 老巴刹是新加坡的第一座巴刹。这座巴刹是莱佛士爵士(Sir Stamford Raffles)于 1822 年谕令建造,并由新加坡首位驻扎官法夸尔(William Farquhar)选址,设在直落亚逸弯(Telok Ayer Basin),当时只是一座简单的木制建筑。
  • 1834 年,直落亚逸巴刹在原地重建为砖砌建筑。这座砖砌建筑由著名建筑师克里门(George Coleman)设计,整体设计中以维多利亚式的八角形屋顶闻名。
  • 1845 年,英国殖民地政府在哥里门桥(Coleman Bridge)沿河一带建起了爱伦坡巴刹(Ellenborough Market),是新加坡的第二座巴刹。人们将这座巴刹俗称为 “新巴刹”,并将直落亚逸巴刹俗称为 “老巴刹”(俗称 lau pa sat)。
  • 1879 年,老巴刹因填土计划而再次关闭,直到 1894 年才搬迁到哥烈码头(Collyer Quay)的新填土地段重新开业,直到今天。负责重建老巴刹的工程师麦里芝(James MacRitchie)保留了八角形屋顶设计。
  • 老巴刹原本是个菜市场及小贩中心,但自 1970 年代起便停止售卖蔬果肉类,遂成为一个只售卖熟食的小贩中心。
  • 老巴刹于 1973 年列为国家古迹。
  • 1985 年,老巴刹因地铁隧道工程及建筑结构出现问题而被拆除,直到 1989 年才在原址修复重建,并于 1992 年重新开业。
例句
提起新加坡历史最悠久的市场——老巴刹,老一辈人心中不由得浮现起那一座中间矗立着优雅的钟楼,外围呈八卦形的老建筑。(《联合早报》,26/1/2017)
参考资料
REFERENCE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