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加坡华语资料库
本资料库收录了具有文化、历史或情感意义的华语词汇。这些词汇是新加坡人过去或现在的生活用语,有的见于印刷媒体,有的则在日常对话中使用。
night market (colloquially known as pasar malam)
night market (colloquially known as pasar malam)
由来
- 马来语 pasar malam 的音译。在马来语中,pasar 指菜市场,malam 指夜晚。
- 1950 年代,巴刹马兰是新加坡小贩每周举办的夜市活动,主要目的是让军事基地的工人在那里消费。
- 一般巴刹马兰的摊位皆灯火通明,并播放着响亮的音乐。
- 巴刹马兰摊贩所售卖的商品包含各式各样的食物、衣物、家具、玩具、居家用品以及书籍,大部分物品的售价也都十分亲民。
- 1960 年代初,流动摊位的模式成为了巴刹马兰的特征。小贩们在固定的地点摆摊,岛上一周通常有 40 个夜市营业,摆摊的地点包括马里士他路(Balestier Road)、花拉路(Farrer Road)、惹兰武吉河水(Jalan Bukit Ho Swee)等。
- 1978 年,由于巴刹马兰所造成的卫生、污染、交通阻塞等问题给居民带来了不便,政府决定逐渐将其淘汰。街边小贩因此搬迁到了小贩中心。
- 新加坡政府于 1980 年代重新批准了巴刹马兰的营运,但业者必需遵守政府定下的更严格的管控措施。
- 1991 年,在新加坡旅游局(Singapore Tourist Promotion Board)、新加坡全国旅行社协会(National Association of Travel Agents Singapore)和几个市政理事会的推动之下,巴刹马兰再次回归组屋区。该活动目的除了促进消费增长,也试图为宏茂桥(Ang Mo Kio)、大巴窑(Toa Payoh)这些年代较久的组屋区注入新生命。
- 1991 年之后,巴刹马兰也被用作社区群体与基层组织举行筹款活动的场所,通常为期一至三天,并与农历新年、开斋节以及屠妖节等节日的日期一致。
例句
艳阳高照下,这儿有永远的“巴刹马兰”,有各种各样你想得到或者想不到的摊位。(《联合早报》, 24/7/2009)